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是团结全国刑事诉讼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其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会分立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3年12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完成民政部社团法人登记手续,...
程 财 陈毅清:提升少年审判的教育引导实效

【学科类别】法院
【出处】人民法院报
【写作时间】2017年
【中文关键字】少年审判
【全文】
青少年违法犯罪后,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早日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这是少年司法工作中的一道“应用题”。目前,青少年的挽救和引导工作还面临较多困难,少年审判法官开展案件审理、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组建专职少年审判法官队伍。只有法官固定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才能确保其专注于少年司法工作。在队伍建设上,应配足法官员额,严格考录制度,同时规定少年审判法官不再参与成年人案件审判;在考核机制上,与成年人案件法官相区分,考核少年审判法官不再以案件数量为标准,而是以审判和引导的质量效率为主要考核依据,强调法官在多大程度上改造和挽救了青少年,侧重教育引导的效果;在日常培训上,应当与部分高校进行合作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法律知识外,对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应有所侧重,不断完善少年审判法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为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重点做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调查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参与庭前判后工作,由志愿者走访青少年所在的社区、学校、工作所在地,向包括其本人、父母、亲友、老师、邻居在内的相关知情人详细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帮教条件、受教育程度等情况,以此为基础深刻剖析犯罪原因,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量刑和矫治的参考依据。由少年审判法官对志愿者进行具体指导,社会调查的目标应当落在借助于多维度的了解,解读青少年的性情和秉性,从他们的经历中寻找交流的切入点,使他们愿意配合教育工作。
 
再者,积极探索相关制度机制。一是分类研究机制。为了提升教育引导的集群效应,可将同一犯罪原因的青少年进行合并教育和引导。对于每一种犯罪类型,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的引导方案,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丰富内容。二是心理干预机制。可将心理测试作为“矫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少年司法工作中进行尝试。在介入对象上,尝试对所有的犯罪青少年均进行心理干预,并细致分析心理干预在不同青少年身上产生的实际效用;在介入时间上,心理干预应贯穿诉讼全过程,并延伸到判后跟踪帮教阶段,只要时机合适都应当尽力争取;在介入方式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谈话、回答问题、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心理诊疗和教育引导。三是联动参与机制。法官、亲人家属、学校、社区应当同时参与到对青少年的引导工作中来。可以考虑由政法委成立专门的联动办公室,制定统一的引导方案,明确各个主体在引导工作中的责任分担,切实形成引导合力。
 
最后,掌握有效的引导方法和沟通技巧。少年审判法官要善于寻找共同语言,进行思想沟通,引起感情共鸣,实现与青少年情感和心灵的互动,为教育引导工作打开突破口。应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沟通技巧,发挥语言的共振力,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进而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
【作者简介】
程财,单位为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陈毅清,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