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在 2016-03-02 00:00 提交
【文章来源】北大法宝
一、案情回放
二审:维持原判驳回上诉
林森浩,1986年9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系复旦大学医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
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大学某宿舍楼某寝室。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的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名,通过同学吕某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某影像医学实验室。林趁室内无人,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随身带离。当天17时50分许,林将上述物品带至寝室,趁室内无人之机,将二甲基亚硝胺投入寝室的饮水机内,而后将试剂瓶等物品连同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带出宿舍楼予以丢弃。
4月1日上午,黄洋从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之后,黄洋发生呕吐,并于当天中午前往医院就诊。次日下午,黄洋再次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遂留院观察。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都没有供述其投毒事实,直到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投毒事实。
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黄洋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林森浩故意杀人的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罪行极其严重,其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罪行,但不足以从轻处罚。2014年2月18日,一审法院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宣判后,林森浩不服,提出上诉。其上诉理由为:其系为作弄黄洋而投毒,在投毒后曾将饮水机内部分水舀出倒掉,并用自来水对饮水机内剩余水进行稀释,他主观上没有杀人故意。
2014年12月8日,上海高院二审公开开庭。在这次庭审中,林森浩的辩护人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胡志强出庭,提出黄洋系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致急性肝坏死,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同时,两位辩护人认为林森浩主观上没有杀人故意,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一名辩护人认为林森浩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另一位辩护人则认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2015年1月8日,上海高院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该案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二、案件延伸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人’”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张麒认为,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只是“工具性的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估体系陷入“东西比人更值钱”的思维模式。“一些高中生、大学生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他们作为一个人,得不到人性的关怀。有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胡娟也有同感:“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的心智成熟度远远不够。”胡娟曾在三小时内紧急干预处理过两起有自杀倾向的案例。“一个学生是因为感觉不会表达自己、说不出自己的想法而要自杀,另一位学生是觉得周围人对自己太好、不知道怎么回报而想自杀。”
发现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后,胡娟所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注重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学校不仅让胡娟开设了“心理导航”课程,还以她的名字开设了“胡娟催眠工作室”。“教育很重要,尤其家庭教育,它在每个人心理打下的烙印几乎就成了你的‘心理体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讲师、主治医师潘霄也在学校里设置了“幸福心理学”课程,该课程涉及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爱情等多个方面。“听课的学生很多,他们都希望能多安排一些这样的选修课,增加学时。”潘霄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耐挫力需要训练,学校还可以加设“心理健康月”,鼓励学生编排心理剧、组建心理社团。
“心理弹性又称抗逆力、抗挫折能力,它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是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副教授蔡丹告诉笔者,他曾经对3000名左右大学生作了连续两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上海大学生乐观感、幸福感、健康总体状况处于积极正向,不同出生地的学生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抑郁、焦虑、生活节奏、心理压力等指标)。但他同时发现,大学生男女生之间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指标女生好于男生,比如幸福感、压力感受、抑郁、生活节奏和作息、生活满意度等。
“大学生活往往会有一些逆境事件,发生频率居于前十的有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学习负担重、生活习惯不规律、长期在外远离家人、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在众人面前丢面子、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助、不喜欢学习以及深感前途未卜,另外还包括恋爱不顺利或失恋事件等。”蔡丹举例,成功抗衡并战胜挫折的积极经历会增强大学生对逆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钝化对消极经历的敏感性,产生对挫折与逆境的免疫力。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人’,而不是培养成工具。”采访的最后,张麒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