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是团结全国刑事诉讼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其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会分立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3年12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完成民政部社团法人登记手续,...
杨辉解 刘 曦:论“微表情”理论及其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只有1/25秒-1/5秒的面部肌肉运动,常常表现出个体心中被压抑的真实情感。微表情具有表达情绪的真实性和不易受控制等特点,在侦查讯问的过程中可以凭借微表情观察更好的区分犯罪嫌疑人、验证前期获得的证据、把握讯问节奏、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在运用过程中侦查人员要确定表情基准线,捕捉微表情并进行深入的解读,再及时调整讯问策略,一举突破案件。
【关键词】微表情,侦查讯问,运用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一场特殊博弈。讯问时封闭的环境、双方不对等的地位、法律法规施加的高压等会将被讯问方内心的不安和压力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精力过于集中在对言语的控制上,而防备薄弱、警觉度较低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却在无意识中将其真实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信息暴露出来,这些真实的情绪和生理信息便是侦查人员赢得讯问攻防战的关键。微表情是情绪诱发下的肌肉运动组合,常表达出人们被压抑的真实情感{1},这一独特性质使微表情成为研究人们是否在说谎的线索,也为侦查人员正确把握犯罪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伪性提供了助力。

一、微表情理论解读
如果大脑代表人的理智和思想的话,神经系统体现的则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趋利避害。在受到外界刺激时神经系统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激反应,情绪由此产生。而我们常说的表情,就是情绪外放后诱发的面部肌肉运动。在心理学上,将一类“极大地压缩正常表现时间的完整的情绪性表情,持续时间长短仅一瞬间”、“不受思维控制,可能由情绪引发,也可能是习惯使然,或完整或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动作称为微表情{2}。微表情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保罗·艾克曼团队,其研究成果经发表后被广泛运用在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医学临床和政治选举等领域。我国对此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傅小兰率先成立专题小组对微表情与人的情绪机制的关系,以及面孔识别和情感计算的认知机制展开研究;姜振宇更是结合了中国人的特点出版了微表情和微反应系列的书籍。微表情理论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并广泛的被运用和推广,与其所具有的三大特性不无关系。
(一)微表情的不易控制性
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中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表情被触发的原因,同时也将表情的被触发划分成条件反射型和受意识控制型两类{3}。人因为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受到刺激时首先做出的是神经中枢主导的条件反射,然后才是意识控制下的各种动作,这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时能更好的避开危险。面部表情也是如此,受到刺激之后的无意识表情表露是要优先于意识控制的。
1994年美国辛普森杀妻案的庭审现场中,辛普森的房客凯托凯林被法官询问到其与出版社联系出书的相关问题时,他没有做过多的口头回答,只是做普通的摇头否认,也没有出现出大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动作,但一位心理学家在细致观察这一段视频后发现,询问的开始阶段凯托的鼻头有轻微的抽动,针对这个动作对视频进行慢放暂停时可以清楚的看到凯托凯林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厌恶表情,该表情只出现了不到1/5秒就马上消失,连当事人都未意识到自身的这一动作。在后续的调查中,检方得知凯托凯林在关于出版社的问题上确实有所隐瞒,这也就是其厌恶微表情出现的原因。
人们不能像感知躯干的动作一样很好的感知自己的表情,因为在情绪产生时,面部肌肉不经意间就被激活并运作,在表情刚形成时最不易受到控制,即使讯问对象经过专门的训练可以用意识对表情进行压制,大的表情变化因此消失,但瞳孔、皱眉肌、眼轮匝肌等出现的细小动作是难以被有意识地控制的。
(二)微表情表达情绪的真实性
德国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曾总结:“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来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来的是思想的本质。”{4}
言辞传递出来的信息直接明朗,说谎者极大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语言语调上——怎样的措辞更有信服力,该如何控制语音语调不让他人看出自身的情感波动,诸如此类的问题。却不知在实际交流中,仅7%的信息靠语言传达,38%的信息通过声音,占比高达55%的信息来自于表情和肢体语言{5}。由于面部表情不易被感知,微表情不易被控制,因此人们想要压抑和隐藏的真实情绪往往不经意间暴露出来。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微表情的形成机制又进一步验证了微表情表达的真实性。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情绪实则是一种依赖于大脑边缘回路的条件反射。身体首先以不同方式将接收到的刺激传回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和神经冲动以电脉冲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向外扩散传递给面部肌肉产生表情,长久反复便形成固定的神经通路,即每一个正常的情绪表达电脉冲会选择的惯熟路线{6}。与之不同的意识控制下的表情,因为没有情绪的参与,是受运动皮层及其锥体束所控制的肌肉自主运动。当个体尝试控制掩饰自己的情感表达时,这两套不同的神经回路便会产生冲突,相互抑制相互影响产生矛盾——前后面部表情的矛盾,表情和言语的矛盾等。情绪若是足够激烈,意识控制占下风,那么人的身体就让情绪把握主动权而思维变得迟钝,出现暴怒、欣喜若狂等不受控制的反应;反之,当意识的控制更强大时,情绪表达的表情动作就会稍纵即逝,出现微表情、碎表情等。其中的冲突时间虽短,仅为1/25-1/5秒,但如前文所说,条件反射下形成的表情动作是本能化的,其真实性不言而喻。
(三)微表情观察在实际推广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理论要借助实践才能焕发生命力。为验证这一理论是否具有普遍应用性和推广性,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经过在跨文化跨人种各个地区多年观察实验证明,人体情绪的表达,尤其是惊讶、恐惧、厌恶、愤怒、悲伤和愉悦这六种基本情绪,是没有民族、人种和文化差异之分的。随后,他收集大量的表情数据编写了一种微表情训练测试工具——METT,并对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群就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微表情识别能力进行测试,从测试结果看,职业和性别之间的差异均不明显,在经过训练后各种职业人群的微表情识别能力都有极大的提升,由此证明了微表情识别能力培养的对象不具有特殊性。我国学者针对METT对我国被试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相类似的结果{7}。由此可以推断,微表情观察在刑事侦查领域特别是侦查讯问的实施中是可以运用和推广的。

二、微表情观察运用于侦查讯问的价值分析
讯问是一项重要的侦查取证措施,是审理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在侦查讯问的过程中,侦查人员运用证据、言语技巧并细致观察,以便查明全部犯罪事实真相。微表情观察是观察犯罪嫌疑人言行举止,分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方法,微表情观察法运用得当可以使侦查讯问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微表情观察对侦查讯问工作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判断犯罪嫌疑人嫌疑大小,确定重点调查或讯问对象
讯问初期,讯问人员需要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保证无罪的人不受法律的追究。在案件存在多个怀疑对象或共同犯罪中存在多个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出现时,需要根据嫌疑大小对他们的讯问价值做一个评估,从而合理的分配侦查资源,而不是盲目地对每一个对象都深入调查推高侦查成本,浪费警力资源。
讯问中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一是侦查人员主动观察捕捉信息,二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将微表情观察应用于讯问工作,有利于侦查人员发现犯罪嫌疑人从面部表情中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辨别犯罪嫌疑人是说谎还是情感真实的辩解。从而避免侦查人员因为先入为主的“有罪”偏见让无罪的人利益受侵害,也有利于把握侦查讯问的重点,发现讯问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2.有利于验证证据,深挖犯罪
证据的真实性和与案件的关联度直接影响到其证明力。前期侦查工作中,侦查人员或已经获取相当数量的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侦查讯问则将这些证据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联系用口供的方式固定下来,既有利于充分连贯地了解案情,又能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恶意翻供。
侦查讯问是双方的一场心理战,讯问技巧的使用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而有效的刺激和犯罪嫌疑人想要隐瞒的心态就恰好满足了微表情出现的条件,例如,在盗窃犯罪嫌疑人面前提起帮助其销赃的二手店店主的名字时,犯罪嫌疑人会因为惊讶而出现双眉挑高、露出更多的眼睑和虹膜、眼睛和眉毛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瞳孔的扩张的表情;一起仇杀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虽然拒供,但当侦查人员讯问其与死者关系是否和睦时,或许会出现嘴上说着没有矛盾,表情上却表现出眉头下沉、鼻头微皱等表达厌恶的表情,产生言语与表情的矛盾等。这些情况是在讯问时用对了正确的刺激源所产生的效果。然而不同证明力的证据对嫌疑人造成的震动效果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对案件的性质有决定性意义的证据会让犯罪嫌疑人慌乱甚至可以直接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而一些没有抓住重心,甚至是犯罪嫌疑人伪造的“证据”被提起时则会加重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讯问人员在犯罪嫌疑人面前有意识的或明示或暗示这些证据线索,再对犯罪嫌疑人由此产生的微表情的进行观察分析,由此得出的信息往往可以帮助侦查讯问人员区分这些证据,并加以正确运用。
3.有利于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讯问策略
将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喻为一个皮球,外界压力不断让其受力挤压,在一定的承受范围内球体会通过形态上的变化来分散压力,甚至会产生外推的相对作用力,一旦超过临界点,会迎来球体爆裂的结果。这用来形容审讯中的被讯问人是很贴切的,用适当的语言措辞、出示证据等讯问策略营造紧张的气氛,可以起到促进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效果,但若外界给予的压力过大,却会影响被讯问人的思维和正常的表达,还会诱发被讯问人的抵触心理,使讯问陷入僵局。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与犯罪嫌疑人动态沟通的过程中,及时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视情况调整讯问节奏和讯问策略。
通过观察犯罪嫌疑人不同的面部表情特征,可以推断其真实的情绪状态——或紧张、慌乱或镇定不屑,讯问人员基于这些判断选择合理的讯问策略。当犯罪嫌疑人表现得过度紧张甚至无法正常地表述自己想法时,需要安抚其情绪;当拒供、顽抗的犯罪嫌疑人被捕捉到出现悔恨、悲伤等微表情时,则说明讯问人员的言语触及到其内心而开始产生了供述动机,这是讯问人员把握机会一举攻破的信号,相反,若是出现了愤怒、厌恶等微表情,讯问人员则要视情况更换讯问方式或转换话题,保持讯问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累犯、惯犯或者高智商犯罪人群虽然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但微表情不易受控制性和表达情绪的真实性,给了讯问人员捕捉和观察分析其心理状态的机会,使之与讯问技巧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掌握讯问主动权的目的。
(二)微表情理论运用的局限性
微表情作为行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易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经历等导致每个独立存在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较大,对刺激的反应也繁杂丰富。有的人会在说谎时转移视线,有的人说谎时却会紧盯对方,微表情观察法的运用受被观察对象特性的影响较大。
二是易出现“奥赛罗式错误”。无辜者担心误会不能解开,导致自己蒙冤受惩产生恐惧和慌乱和说谎者担心谎言被识破所产生的恐慌感形成了相似的面部表情,因而使观察者产生误判,这即是“奥赛罗式错误”。在侦查讯问中,双方之间是不对等的,一般以一方提出问题另一方作出回答为模式,此时,讯问方往往先入为主,认为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即是“犯罪人”,因而其言语、行为都向犯罪嫌疑人传递出了这种怀疑、不信任的信息,犯罪嫌疑人处在这样一种封闭高压的环境中,情绪容易紧张,两者之间的互动逐渐偏离轨道——讯问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所做的无罪供述全是在自我开脱,犯罪嫌疑人因为自己的辩解不被接受而急躁、慌乱甚至出现一些会被认为是说谎的表征,这种情况下,刑讯逼供、错案冤案便极易产生。
三是微表情观察法只能作为侦查讯问的辅助手段。基于捕捉、分析人体情绪及其表情变化的微表情观察法须依托其他侦查讯问手段存在,仅通过单一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往往是一种主观推测。
微表情的出现需要被讯问人受到足以诱发情绪波动的刺激,刺激源有可能是被藏匿的作案工具,或是与被害人一些不为人知的关系,这些信息的获取一般来自于前期的侦查工作。侦查人员需要运用言语技巧,对犯罪嫌疑人施以适当的刺激,再通过微表情观察,然后及时调整审讯策略,以达到突破案件的目的。

三、微表情观察法在侦查讯问中的具体运用
理论的意义始终体现在实际运用中。微表情观察法与高科技手段测试有明显区别,后者是通过采集人的眼动数据、皮电心率、血压和呼吸等进行分析或者先通过视频将被测人的表情变化记录下来再通过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对其面部肌肉运动进行细致的研判,而微表情观察法是一种直观的通过眼睛的观察来发现线索的方式。相较于前者对技术设备和人员科技素养的要求,微表情观察法有利于降低侦查成本更适宜在基层工作中普及。以“惊讶”微表情为例,微表情观察的运用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表情基准线,及时捕捉微表情
观察微表情的第一步是确定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独特的表情基准线。讯问的开始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提出一些与案件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如讯问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基本情况。这时,犯罪嫌疑人往往会放松警惕而作出真实的回答,侦查人员借机把握犯罪嫌疑人“无情绪”状态时的表情基线。后期接收到刺激源引发的情绪起伏都会导致表情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变化。
以“惊讶”为例,一个充分的惊讶表情会在面部肌肉放松的无表情状态下发生转化,表现为双眉挑高但不聚拢,眼睑睁开、眼睛睁大露出更多的眼白,下颚向下,嘴巴自然张开轻微呼气等面部动作。虽然不同强度的情绪影响会让动作的幅度出现差异,但这种微表情仍可以用肉眼通过对比表情基准线来捕捉。
(二)认真解读微表情含义,分析其产生原因
在讯问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惊讶”的表情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试图误导侦查人员,用意识控制假装出来的惊讶;侥幸心理被打碎时的惊讶;无辜者被冤枉之后难以置信的惊讶等。侦查人员需要分析的其实只有两个问题——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惊讶?其表现出来的惊讶是否真实?侦查人员只有立足于前期侦查工作才能正确判断犯罪嫌疑人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惊讶原因。例如,一名女性在回家的途中被人强奸之后持锐器杀害,经调查警方控制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他对强奸该女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当讯问人员讯问其杀人动机时,他对该女性死于被锐器割断颈动脉的事实表现出来明显的惊讶表情,并辩解称自己只是徒手将其掐晕,强奸后并没有再次对其进行伤害。多数情况下,讯问人员会主观地认为犯罪嫌疑人是在狡辩为自己开脱,但如果讯问人员在观察中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惊讶”的表情,将其作为重要疑点细致调查,就能发现犯罪现场上那些与该犯罪嫌疑人无关的其他痕迹线索,并能进一步发现另一个隐藏的犯罪嫌疑人。
另一种情况,是对出现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相违背的“不合理”惊讶的分析。真实的表情来自于情绪的刺激,是边缘系统控制下的条件反射行为,而伪装的表情则是受意识控制的。因为与真实情绪想要做出的情绪反应相矛盾,刻意而为的表情,总会体现出一些不协调和矛盾——表情持续时间过长;不易受意识控制的眼轮匝肌出现不合理的放松状态等。如果说之前解决的是嫌疑人为什么要惊讶,那么这里需要解决的就是嫌疑人为什么要伪装惊讶了。说谎是因为不愿吐露真实,侦查人员要抓住嫌疑人说谎的信息点,分析其潜在原因,及时调整讯问重心和策略,推进案件的进程。
(三)充分利用微表情信息,及时调整讯问策略
分析、研判微表情是讯问人员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掌握了微表情信息后便可将成果再一次运用于后续的讯问工作。面对心理防线脆弱的嫌疑人,在观察到微表情变化、发现谎言的初期就可以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戳穿其谎言,让其迫于高压而没办法理智的思考下一步对策;面对狡诈、强词夺理的嫌疑人,则可以采取迂回包抄策略让其自由陈述,待其不能自圆其说,最后抓住时机一举攻破;面对沉默不语消极对抗的嫌疑人,可以通过微表情观察,发现其不易隐藏的情绪变化来探知相关证据线索和讯问人员的语言刺激对其心理的触动力度,然后在讯问的进程中及时的调整讯问的重点和方式,层层瓦解其心理防线一举突破。
目前微表情理论及微表情观察法的运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笔者认为,正确运用微表情理论,对于侦查讯问人员及时掌握嫌疑人心理变化、识别谎言、寻找讯问的突破口是有一定意义的。由于微表情观察的低成本性,该理论还可以更广泛地运用于诸如调查询问等与侦查取证对象有正面接触的其他侦查领域。

【参考文献】 
      {1}姜振宇.微表情——如何识别别人脸面真假[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 
{2}[美]保罗艾克曼.情绪的解析(中译本)[M].杨旭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16-18. 
{3}[英]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译本)[M].周邦立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58. 
{4}陈海容.论《吸血鬼莱斯特》中的荒诞存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王梓丞.肢体语言在审讯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2,(1). 
{6}孟昭兰.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J].心理学报,1987,(2). 
{7}潘峰.试析微表情识别技术在观察法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3).

【作者简介】湖南警察学院侦查系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侦查学教学与研究;深圳市公安局民警
【文章来源】《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