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是团结全国刑事诉讼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其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诉讼法学研究会分立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3年12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完成民政部社团法人登记手续,...
张建伟:尊重司法规律性 祛除司法行政化

【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 2017年7月14日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只有在尊重司法规律性的基础上,寻找实现司法分权结构之道,放松行政化的人员管控,才能有望祛除司法高度行政化的弊端,完成法官的精英化转变,为法官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司法职权创造条件。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目的是激发司法机关的活力,满足社会对于司法公正的期待,革除司法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回到司法规律的轨道上来。
  司法机关及其人员突出司法属性
  近些年来,司法体制深受诟病的是行政化。审判机关上下级之间实质关系的行政化泯去了它所应有的个性特征,在失去了司法机构特征的组织结构内,除了称谓不同外,法官与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的差别颇为有限。深究其原因,本来在制度设计上就没有刻意根据他们应有的差别而加以区别,中国古代行政官与司法官界限不清的问题到现在仍然存在:审判机关建立起严格的法官统属结构,法官、检察官与行政机关的官员一样,被配置在层级结构中,这种结构必然导致官僚制的生成。同样,官僚制的诸多弊端,如形式主义、权威主义等,在司法机关及其人员的活动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去行政化”。不过,行政化背后是对司法人员管控的需求。管控的需求不放松,去行政化很难实现,这是因为行政化是实现上对下管控的具有实效性的办法,比它更具有实效性的,非军事体制莫属。
  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放松行政化的人员管控。司法行政化是等级制促成的,等级制是一种行政体制,司法本来具有反等级化的特征。英国司法体制中有一个颇具深意的设计:法官从一个级别升到另外一个级别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这一制度安排就是为了防止法官的司法独立人格被败坏,从而避免决定法官仕途前程的人获得操控司法的机会。但是,在高度行政化的司法体制中,发挥管控法官作用的正是等级制。我国法官法制定的时候,曾经围绕要不要设定法官等级有过争议,有识之士认为法官不能像军队、警察机构那样分等级。但是,也有人主张分等级能够为法官提供激励机制,大有益处,最后立法机关采用了法官等级制度。笔者认为,若根据法官年资以及司法工作业绩上的评鉴结果自然升等,尚不构成对司法官独立人格的戕害,对于法官气节的养成尚无大碍。但是,如果将法官等级制作为钳制法官的手段,就必然催化司法官僚制的形成。
  由于法官生存在非分权体制中,司法活动成为非个体活动,遵循着集体操作的活动模式进行运作,处处体现长官意志,因此不重视选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从事法官工作,司法庸碌化的现象就形成了。另外,高度行政化的司法体制不能提供促使法官提高素质的动力,决定司法官仕途前程的是领导的赏识而不必定是司法能力,这是司法精英化难以形成的体制原因。另外,当前法官的选任制度和晋升制度,难以将低素质的人员拒之于法律殿堂之外,也难以使“只唯法而不唯上”的法官脱颖而出,造成法官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缺乏,妨害了司法质量的提升。
  司法体制内的分权结构
  司法体制可以分为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前者重在司法统制,将权力向上集中;后者重在将权力下放,使个体而不是集体的司法官成为权力行使的主体。现代司法的特点是分权制度,法官是以个体判断为存在方式。
  当代世界各国,无论法院内部组织存在何等差异,一般都实行分权体制。从单一法院来看,具体承审各个案件的法庭进行审理活动并依法独立作出裁决。从各个法庭看,法官是最基本的独立单元,独任庭自不必论,即使是合议庭,作为组成成员的各个法官也是依法独立作出判断,最后根据一定的规则(少数服从多数)作出一个有效裁决。实行分权体制的国家,都认同这一原则,例如前苏联宪法确立了“审判员独立”原则,承认“每个审判员在实行审判时都是独立的。刑事判决或民事判决都由多数票通过,同时任何人不得弃权。审判长(首席审判员)最后投票。如果某一个审判员处于少数地位,那么法律赋予他书面阐述自己的特别意见的权利”。这就是说,司法权随着案件的分发而分散在每一个法庭甚至每一个法官手里。非承审此案的其他任何审判组织和任何法官(包括级别较高的法官)都没有权力对此案的审理和裁决发出指令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干预,宪法和法律保障法庭和法官不受任何形式的干预。
  法官负有对公民的生命、自由、权利、义务和财产作出最后判决的责任,法官能否抵制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司法活动的干涉,是公民自由权利能否实现切实保障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曾经讲过这个道理。没有体制保障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司法体制中的分权结构意味着避免司法体制变成行政化体制,这种体制只会扼杀法官坚持法律原则的勇气,败坏其司法上的独立人格,使法官沾染强烈的官僚习气。众所周知,官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只层层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司法活动如果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沼,就难以实现民众期待的公正。司法中的官僚主义与司法统制体制密不可分,例如日本最高法院事务总局掌管所有法官的考核权,对法官利害相关的考核集中表现在考核调查书上,这种制度造成法官在司法中心怀畏葸,甚至对上唯唯诺诺,形成日本司法的官僚习气。
  科学分权:放权到位+严格监督
  在我国,也存在司法体制建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弊端。事实证明,司法体制的不合理设计会极大地损害司法权的良性运作。如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修改的时候就确认合议庭有权独立作出判决,但由于司法机关高度行政化,合议庭难以切实行使法律赋予的独立作出判决的权力,只有为数不多的法院意识到将权力下放给合议庭的价值并加以落实。又如当庭宣判本来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顺位的宣判方式,但长期以来,这种宣判方式几乎弃置不用。大多数案件审理后要层层把关,不经庭长首肯、院长审定就不能宣判,造成司法效率低下;由于人事管理方面存在弊端,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又送不走,致使法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在案件审理后,一些法官自知对案件吃不透、拿不准,而不敢当庭宣判,因此不愿意接受审判权力的下放;司法体制没有将法官的权利与责任结合在一起,使法官可以通过向庭长、院长汇报和将案件交付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而分散甚至推卸责任,所以许多法官热衷于定期宣判,等等。所以,要使司法机关和法官严格遵行法律,需要对司法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如今司法体制改革中提出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一条正确的改革之路,但是要实现它,没有司法权的下放,不摆脱司法官僚制的阴霾,一切都是空谈。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司法体制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认识放权到位与严格监督的关系。在尊重司法规律性的基础上,寻找实现司法分权结构之道,放松行政化的人员管控,才能有望祛除司法高度行政化的弊端,完成法官的精英化转变,为法官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司法职权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