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在 2014-11-11 00:00 提交
内容简介:
那是怎样一个时代?是骑士精神进入博物馆、工业文明彻底占据主导的时代。是百事可乐与爵士乐全面兴起,人们终于开始放弃对科学的迷信的时代。现实主义法学和社会法学在完成了对历史法学、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的整体继承之后,建立起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的法律观。埃利希关于“活的法律”的说法,就产生于那个时代。不再盲目相信法条的客观理性,而是更多地回归每个个案带来的直观感受。套用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的那句名言“美比历史还真实”,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个重视“在场”的时代里,感受比历史还真实。
可惜的是,在本书中提到的种种瞬间,都是无法再亲身感受的。这些瞬间都已经过去。留给世人无限的怀念与感慨。它们或是成为法律发展的转折,或是折射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或是成为民族兴亡的一面镜子,或是在荒诞奇诡中似有冥冥真意。因为这些瞬间的经典、精彩与不可复制,更因为前述对于感受的至高敬意,本书试着将一个个瞬间及其那一个个“当下”的感受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
林海,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法律史、金融史。曾留学德国、爱尔兰等国。现供职于中国证监会。专著《帝国枢密法院:司法的近代转向》于2010年11月由法制出版社出版。曾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在法治周末、新产经、检察日报等刊物上开设专栏。
目录:
第一章 历史转折的瞬间
法律史的发展,从来不是平坦的直线。许多著名的审判,成为其转折的动力与见证。然而,作为里程碑的这些案例,也并非仅仅是符号而已。故事中的人,亦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和艰难选择。走进那些黑白的瞬间,会发现其实一切并非注定。或许,历史就是在无限的偶然中铺就的一条必然之路。
第二章 时代聚焦的瞬间
与名人有关的审判、注定是吸引眼球的。从受审的王尔德,到绞架上的“乌托邦之父”;从受禁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到微笑赴刑的“苏格兰玫瑰”,这些时代之子从来不甘默默无闻,即使在法庭上,也要舞出精彩。而与他们有关的那些判例,也因此而被聚光灯笼罩。
第三章 游子辛酸的瞬间
“多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我们全家人来到纽约;野火呀烧不尽在心间,每夜每天对家的思念。别人土地上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王力宏版的《龙的传人》有着华丽的编曲与大段饶舌的Rap,他大概不知道100多年前,“别人土地上我成长”这句话的真正辛酸苦涩。
第四章 血泪难凝的瞬间
形形色色的惨案、杀戮与血光,是历史上无法遗忘的悲哀片刻。然而,同时也是迸发出人类勇气、美德和正义感的“试金石”。在这些瞬间,法律扮演的角色显得分外微妙。有时,假如法律能够完备些许,法律人能够尽职半分,悲剧或许都能得以避免。然而有时,这些悲剧又似乎是注定了一般,任谁也无法避开。法律亦只能成为事后弥补公道、给予救济的出口。然而有时,法律连直面真相都不愿或不能,从而连同悲剧一起,被钉在耻辱柱上。
第五章 奇诡荒诞的瞬间
各种奇案、怪案甚至荒唐之案,构成法律的另一重神秘魅力所在。法律习惯于板起理性的面孔,而现实世界却不买账,以形形色色难以预测和不合常理之怪现象,挑战法律呆板的框架。而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法律从来不是庙堂之高的说教,而是不断回应现实的灵活艺术。
第六章 人性善恶的瞬间
“人性”二字或许说得沉重了一些,然而再高超的立法技巧、再高效的执法效率、再高明的智慧法官,也有面对善恶和选择无能为力的时候。大时代的是是非非、小家庭的伦理纲常、无助弱者的悲啼血泪以及丛林规则的屡试不爽,是我们这个种族无法摆脱的属性。而法律,在复杂和多样的人性面前,又应该何去何从呢?